简述确定量性研究中的科研设计类型时,研究者可自我询问的问题。
(1)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在进行研究设计时,护理研究人员应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是为了验证变量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还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相关,或者只是描述某些变量的状况。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前提下,研究者才能选择能达成研究目的的研究设计类型。(2)研究中是否有护理干预?在某些研究中,护理人员要检验某些新的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如检验某项新的止痛措施对于术后患者的止痛效果。在另外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可能并不需要护理干预,其研究目的就是纯粹为了了解某种现象,如儿童哮喘患者的运动状况、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等。在研究中是否有干预就决定了研究者是选择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还是非实验性研究,因为在研究中有无护理干预是实验性研究和类实验性研究与非实验性研究之间的本质区别。
(3)研究的结果是否需要进行比较?在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需要将某些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如欲研究社区居家痴呆患者照顾者的负担,如果没有与其他一些疾病患者照顾者的负担进行比较,就不能更好地体现社区居家痴呆患者其照顾者负担的高低。此时的比较就是不同组别患者间的比较。在某些时候,研究者还可以使用同一组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结果比较。总之,研究者要考虑自己的研究中是否要有用于比较的组别存在。
(4)在研究中如何控制外变量?外变量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是干扰因素。如何控制这些干扰因素,是研究者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是否需要设立一个对照组,还是通过使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在进行数据的结果分析时控制外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不同控制方法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科研设计类型。
(5)在全部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几次数据?在很多研究中,研究数据是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仅一次接触收集上来的,但在某些研究中,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接触多次,以获取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如在有关社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研究中,研究者只需要让社区人群填写一次问卷即可获取该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信息。而在有关社区干预对于人群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中,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接触多次,如社区干预项目开展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分别获取各个时间点的该人群的戒烟状况,以了解这一社区戒烟干预项目的持续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