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借词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
借词或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中语汇的電 要组成成分,各种语言都通过翻译或借用外族语 言而大量吸收外来词。不同语言或方言词语的 相互借用是民族文化交流的最直接的反映。 从一个角度看,由于借词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领 域,因此从词语的借用就可以发现不同民族文化 交流的内容。比如,我国唐代盛行的舞蹈和乐曲 名称“剑器、浑脱、胡旋”等借词是受西域“胡乐、 胡戏”影响而产生的,这反映了当时汉族与西域 民族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借词可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而从词语的借用 也可以观察到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以汉 语为例,随着汉代开辟了西域交通,汉语从西域 诸国借人了“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 琵琶”等一批词;汉代以后又随着佛教的传播和 佛经的翻译,从梵语借人了“佛、菩萨、罗汉、阎 罗、夜叉”等一大批词。从借词的历史层次,就可 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 随着社会接触的语言间相互接触的历程。不同语言间词语相互借用的最根本原因当然是 出于表达外来的新事物和新概念的需要,当一种 语言没有现成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新的概念时,就 有可能吸收外来的成分。不过,也有时候一种语 言中并不是没有表示某个事物或概念的词语,但 是人们却仍然宁可再借用外来的词语,甚至可能 最终会用外来词语取代本民族固有的词语。比 如本来已有“出租汽车、公共汽车”等词语,却还 要使用“的士、巴士”;本来大家都说“再见”,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却喜欢说“拜拜”;等等。这些外来词表面上看来自广州或香港的粤语,其实归根结 底还是来自英语。这种现象是民族文化相互交 流和影响的另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