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刘基《楚人养狙》的叙事特点。
(1)这是一篇寓言,寓言体一般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手段,本文则在叙事中设辞问答,让小狙与众狙展开对话,小狙连发三个反诘,步步推理,在问答中展示众狙从浑噩到觉醒的过程,颇具说服力。狙公每日令众狙到山上采集果实并上交,不交果实就要滥施刑罚,众狙虽然不堪忍受,却是敢怒不敢言,一直被狙公压迫而丝毫没有反抗,此时众狙处于被奴役而不自知的浑噩状态。小狙不明白为什么众狙一定要被狙公奴役,于是发问。小狙首先问道:“山之果,公所树与?”众狙回答说不是,山上的果实都是天生的,并不是狙公所有。既然是天生的,为什么众狙要听狙公的部署去摘果实呢,于是,小狙又问:“非公不得而取与?”众狙回答说,不需要狙公的同意就可以摘取果实。既然果实是天生的,也不需要狙公同意就可以摘取,“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小狙的三个问题在设问中质疑,在质疑中论辩,有事实,有分析,有论断,一层深一层地展开严密的逻辑推理,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力度和深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个中道理,昭然若揭,故而“言未既,众狙皆寤”。(2)本文中的对话设计不仅论述了道理,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对话,众狙的反抗行动、狙公“卒馁而死”的结局才有其必然性,也带上了讽刺色彩。小狙的一席话使众狙觉醒,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接下来的反抗情节,寓意受压迫民众的“众狙”在觉悟后开展了反抗,它们打破监禁,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起回到了山中自由生活,而寓意暴虐又无能的统治者的“狙公”却因为不能继续不劳而食“卒馁而死”。众狙的胜利和狙公的死亡充满了对封建制度和统治阶级的讽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