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答:美育的特点有诉诸感性、潜移默化与能动性。(1)诉诸感性。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中国历史上乐的教育、道家的回归自然,蔡元培等人的用欣赏大自然陶冶性情等等,都是在强调美育的这个特点。在西方,古希腊的教育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上,就是重视感性教育方式的实例;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寓教于乐”、摹仿说、游戏说,也都是重视美育(艺术教育)的感性特征的实例。(2)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一种“化育”,即以情动人的感化教育。这个“化”要逐渐沁入人的心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实施和发展的活动,其目的体现和实现在美育的全过程中,其过程本身就是目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儒、道、佛三家都从不同角度提倡“化育”,有独到的思想和传统,总结出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西方一直重视音乐教育,就是因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的功效。(3)能动性。美育能让人从中获得充分的自由,主要表现在主体接受美育时能够表现出主体能动的创造性。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仅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审美主体不只是被动地受到感发的,而是有着能动性与创造性。人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美育在人对美的追求中不断开拓出新的境界。这种开拓可以是审美主体不满足于既有的审美对象,不断主动开辟新的审美对象,也可以是主体对始终存在的对象的能动的创造性的体验。西方近现代美学家在创立和发展美学的过程中,都集中在审美过程、主客体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非常强调主体创造者和主体接受者的能动创造性,并把它摆在了极高的位置上。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接受了这些思想,到现在,美学已成为中国大学文科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