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40年代台湾文学社团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这一时期台湾重要的文学社团是“银铃会”。“银铃会”自1943年开始活动,到1949年结束,是台湾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诗人团体。其主要成员包括张彦勋(代表作《葬列》《蟋蟀》)、林亨泰(代表作《灵魂の产声》)、詹冰(代表作《五月》《思慕》)、锦连(代表作《挖掘》)、萧金堆(代表作《山的诱惑》《凤凰木的花》)等,“银铃会”发行油印刊物《缘草》(也译《岸边草》),后改为《潮流》,共出20期。1945年台湾光复,重回祖国,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文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本省作家集体“失声”,因为日本占据时期殖民当局的皇民化,造成许多台湾本省作家只能用日语写作而不能用汉语创作。大批大陆作家——许寿裳、李何林、梁实秋、林海音等来台,改变了台湾文学中作家队伍的构成,对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