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红旗谱》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红旗谱》不仅代表了梁斌小说的最高成就,也是“十七年”文学中较负盛誉的作品之一。《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滹沱河畔,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它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作品通过对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表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作者说:“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小说,首先是小说的主题。在我来说,主题思想又是和小说的内容同时形成的。”《红旗谱》所描写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对农民的生存状态、斗争方式和历史命运的精确反映,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是不多见的。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与必然趋势。《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人胜。刻画人物形象,则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此外,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