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梁启超“新文体”的形成过程。
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知识分子如郑观应、王韬等放眼西方,寻找富强的道路,并逐步形成制度变革的思想。王韬在香港主办报刊,又在上海主持《申报》编务,发表了大量时务文章,广泛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这类报刊文字,可看做从旧体散文向梁启超“新文体”的过渡。甲午战败后,一帮年少气盛之士,基于报仇雪耻的义愤,广谈西学,倡言变法。为了宣扬新的政治主张,开通民智,广议时务,扩大社会影响,自然需要创建一种通俗易懂的新文体。这种新式散文,经过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尝试,最终在梁启超笔下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