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及其人生境界。
(1)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一六).,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旨达”(颜延之《陶征士诔》序)。而且天性闲静,热爱自然,“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书》)。稍长,也曾有大济苍生之心,“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多半是出于对曾祖陶侃事功的景仰和自豪。陶侃是东晋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家风素谨,尚道义,重名节。陶渊明曾在《命子诗》中崇敬地赞美道:“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但是,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2)由于陶渊明思想上的两个方面交互起作用,就造成了他在29岁至41岁当中屡仕屡隐,内心的矛盾斗争见之于其行事。(3)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人到自然中去。(4)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对世界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着一种仁民爱物的胸怀。(5)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那么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一切世界种种相既虚幻不实,则不如意事之烦恼也自行消解。陶诗中也流露出痕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其八)“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这样,陶渊明就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出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